通俗易懂,CPU 的粗浅原理发展历程
奔腾之前
其实我并不清楚计算机的古早时代,即便你生处在当时岁月,你也不会觉得类似ENIAC(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omputer)是多么划时代的产物,除了耗电,笨重,复杂,你更多的感觉,是危险。
所以,人们总喜欢以事后诸葛的视角回顾历史,并装模作样地梳理脉络,整理因果,象征性地推导所谓的历史必然。就好像,是它自己设计的剧本,再言之凿凿地产出一堆道理和心得,带着自己意淫的成就酣睡过去。
与其说是因果,说是必然,我更愿意相信是自然而然。
很容易可以想象,当时,所有的实现都基于已知电路的串并联等基础知识和原理,晶体管之前,最先进的计算单元就是电子管,这是客观的事实,别无其它。
所以灯泡一样的玩意儿,你指望它给你算什么?
那如果一百个灯泡呢?一千个?一万个?
如果你没有数学的思维和意识,十万个电子管在你面前也是垃圾。
好在有人在计算,有人又不想自己算,有人又觉得所有的计算都可以拆解,就像所有的乘法都可以回退成加法,所有的逻辑都可以追溯为“和”,或者“或”。
串联的时候,a和b管都亮了,c也跟着亮了,并联的时候呢?
......
有趣且有用的产物出现后,人类并将对其进行不断的优化和迭代。
......
人们把数千甚至上万个真空管组成的电路板或机架当作CPU(当时其实没有CPU的概念),本质是是一堆真空管(作为开关元件)和继电器,通过手动布线或重编程来改变功能。
......
1947年晶体管的发明取代了真空管,使CPU 更小、更可靠、更高效。CPU 仍由离散晶体管(单个晶体管)焊接在印刷电路板上组成,数量可达数千个。
......
英特尔4004横空出世,宣告了微处理器时代的到来。
啥叫微处理器时代?就是CPU终于在一个芯片上了。
......
8086的问世,标志着16位微处理器的诞生。
80286、80386,更是将32位计算推向了大众视野。
......
好家伙,个人电脑都成为可能了......
而这其中,除了漂亮国的技术贡献,真正引领微电子和半导体行业的,其实是小日子。
儿子比老子牛逼的时候,老子给了儿子一棍子,签了一堆不公平协议。很明显,不是亲生的。
不过这就是另外的故事了。
奔腾之后
九十年代,奔腾家族如同春风拂面,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速度与激情。
Pentium、Pentium Pro,每一款新品都刺激着行业的兴奋点。
CPU的工艺制程也开始成为焦点了,微米不够,那就纳米。
IBM的铜布线技术,解决了铝线的信号延迟问题,为CPU的高频运行铺平了道路。
千禧年来了,Yes, AMD推出了Athlon XP,0.18微米工艺,首次超越英特尔的性能,龙争虎斗的序幕。
......
摩尔定律好使,也慢慢不好使了。
但anyway,10纳米、7纳米乃至5纳米,都不是梦。
小日子24年在北海道建了个rapidus,实验室的成果要玩量产,感兴趣的自己查查吧。
Intel的Ice Lake、AMD的Zen 3架构,以及苹果的M1-M4Max芯片,不论性能还是能耗,都卷到极致了。
而且苹果的M系统芯片,自带GPU,且,是ARM架构的。
所以如果你喜欢用苹果设备做设计、程序、影视、剪辑、AI模型等,再合适不过,很高效。
工程师们不断利用和探索多核心、超线程、异构计算,CPU的进化是真奇迹。
未来呢
看趋势,感觉像是主板厂商将主宰未来的硬件世界。
一个中庸的CPU负责基础任务调度,根据任务复杂度执行归类、计算、拆分、下发、收集、统计等任务。
一群GPU接受拆分的计算任务并持续给CPU交作业。
CPU的迭代,现在已经是挤牙膏状态了,但性能其实远超实际需要,不是当前科技发展的瓶颈。
AI时代,GPU这种适合重复计算的硬件已经开始谋权篡位了。
就像电子管的时代一样,再复杂的计算,也可能整理成简单的,重复的,单调的计算去执行。
CPU安排的计算任务,GPU任劳任怨持续输出。
最后的最后,其实比拼的是能源,因为计算资源,在未来,就代表着电量,代表着一个国家的能源供应,和电网实力。
所以,谁隔三岔五停电呢?谁又是世界电力基建第一呢?